吉屋出租(RENT)
美國(2005)
導演:克里斯哥倫布 (Chris Columbus)
演員:羅莎瑞道森 (Rosario Dawson)、泰迪格斯 (Taye Diggs)
本片根據榮獲普立茲獎以及舞台劇東尼獎的同名音樂劇改編。故事描述一群住在紐約的波希米亞人,他們的生活、友誼,以及彼此間錯綜複雜的愛情難題。而同性、異性間的愛慕情感,以及愛滋病的威脅陰影,都對他們的生活與價值觀產生了莫大的影響。而當他們面對著生命與情感的挑戰,他們決定以歌舞揮灑熱情…
我第一次接觸是台北場的舞台劇,上半場也是不知所云,中場休息利用時間看了一次那本很貴的紀念冊,下半場就哭得淅瀝澕啦的,因為我了解了Larson想要表達的是什麼,我看見他在這個劇本裡注入的生命,
這部片的主軸可以用兩句話:"No day but today"、"How do you measure a year in the life"。這兩句歌詞在舞台劇也好,在電影也好,都一直不斷不斷出現。
片中每個主角都遇上了各自的難題,Mark為了生活而出賣靈魂,Mark曾說他正在做一部關於愛滋病患的記錄片,這是他的想做的事,他想用他的影片去關懷社會底層的人,但是他的工作卻只是去做些八卦新聞,為了迎合大眾的口味,這跟他真正想做的事是不一樣的,所以最後他辭了工作專心創作他的記錄片,因為No day but today。
Roger心裡喜歡Mimi,但起初是因為自己的愛滋帶原而不敢去愛,後來又介意Mimi跟Benny間的關係,於是賣了吉他跑去聖塔菲要開餐廳,但他發現他無法放棄音樂,也無法忘記Mimi,最後還是跑回紐約去,而在Mimi奇蹟似地死而復活後,他選擇了勇敢去愛,因為No day but today。
Angel的死也是很重要的一幕,在愛滋病患團體治療的成員一個個消失,就是代表著他們之中的任一個人隨時會因病而去世,而最後Angel是第一個離開的人,為什麼選擇Angel,因為Angel和其他人不同,他是個樂天派的人,他是個關心朋友的人,在告別式裡大家回憶起他,都是因為他的出現,而生命突然變得光亮起來,對他們而言Angel真的是他們生命裡的Angel,即使是他的生命已經不長,仍然願意持續照耀別人,再次呼應No day but today。
另外有一幕我印象很深刻,當Roger從聖塔菲跑回紐約,跟Mark在屋頂對唱著Die in America時,從他們的表情中(仔細看...他們真的快哭了),我覺得他們想起了Larson。(他們兩個都是音樂劇的最初卡司,而Larson是在他們排練到這首歌時病倒的)
電影比舞台劇差嗎?我不覺得,我覺得他們各有精彩的地方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